(記者鄭松維∕台北報導)六位長期耕耘金門地區的美術教育者:楊天澤、許玉音、陳秀娟、董皓雲、翁清土、李苡甄,在臺灣版畫之父廖修平教授免費贊助提供藝術空間展場及文宣製作宣傳,於8月29日至9月15日假臺北市仁愛路二段99號B1台灣美術院藝術空間,舉辦「浯洲掠影金門畫家6人聯展」。參展者之一畫家董皓雲在恩師前金門中正國小陳昆乾校長的聯繫下,安排在中秋佳節連假前夕,專程到展場為來賓及藏家導覽作品。

浯洲掠影金門畫家6人聯展
金門舊名浯洲,歷代人文薈萃,蘊涵豐富人文史蹟;近代經歷多場戰役,留下多處代表性戰役史蹟景觀,也因長期軍事管制,保存了相當完整自然生態體系;這些豐富多元自然生態景觀環境與文化歷史遺跡原鄉風貌,都成了在地藝術家創作時重要豐富養份。六位畫家各自運用專擅的水彩、油畫及壓克力等多種媒材,以畫金門家鄉為主題,展現風格獨特的藝術表現。

董皓雲作品 烈嶼海濱Ⅰ油彩、畫布 30f 2020年
董皓雲表示,在自己多年的藝術追求中,儘管外在表現形式隨著體悟與技巧運用而變,但總有某些質素是不自覺湧現、且揮之不去的;一種觸及生命底層的所謂靈魂脈動,總在創作過程中,引領自己走向內心深處的意指,最終總在呈現一種令自己心靈安適的意境,極其抽象、卻也極其真實。

董皓雲作品 烈嶼海濱Ⅱ油彩、畫布 30f 2020年
陳昆乾校長是金門山外村人士,1967年,28歲那年接任莒光國小首屆校長,寫下縣史上最年輕校長的紀錄;1968再任金城國小,後來更名中正國小校長,董皓雲屆齡時就讀該校;陳校長在家鄉任教20年後,移居臺灣,任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專門委員兼秘書室主任、督學室主任。他指出,董皓雲的作品是以理性分割現代構成語彙,融合具象與非具象元素,在多層次空間穿透中,探索形式對話可能性與心靈空間多重面貌。

董皓雲作品 烈嶼海濱Ⅲ 油彩、畫布 30f 2020年
藝評家羅二松說,半具象藝術作品是一種介於具象和非具象之間的風格,理論上它有點抽象,雖然是非具象的,但半具象藝術通常比具象藝術更具繪畫性。畫家創作過程明顯源自真實的物體,與具象藝術相反,半具象藝術並不試圖以準確或自然的方式表現主題。觀賞董皓雲的《列嶼海濱》系列作品作品,可以感受到其表現的目的並不是實現寫實,而是傳達情感或思想。

董皓雲作品 烈嶼海濱 Ⅳ 油彩、畫布 30f 2020年
董皓雲說明,生活,是一連串不斷變換的影像之連綴,影像涵融出意向,指涉架構出情境的基模,型塑人格,轉化成生命觀。內在生命總是指引我,向某個方向靠近,到達某個心靈的原鄉,找到身心安頓的所在;繪畫創作是一個途徑,表達題材是一個入口。然而風景至今,依舊是令我關注與契合的表達題材,只因金門這塊土地的滄桑與寂寥,總能呼喚出自己內在的靈魂脈動,與之緊密聯結。家鄉之境,是畫境、亦是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