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教影藝 » 文化 » 淬鍊.省思—康台生敘事影像攝影展VS呂良遠、楊樹森、鐘永和創作聯展

淬鍊.省思—康台生敘事影像攝影展VS呂良遠、楊樹森、鐘永和創作聯展

by 松維 鄭
康台生教授(圖左)為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導覽攝影作品。(呂良遠攝影)

(記者鄭松維∕台北報導)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專門委員兼秘書室主任陳昆乾校長說:「人捧人,捧出偉人!」甫於8月17日至9月20日在國立國父紀念館2樓中山國家畫廊舉辦「淬鍊.省思—康台生敘事影像攝影展」的康台生教授,8月24日下午,專程前往台北市承德路七段286號九十九度藝術中心,欣賞《夏日戀情》呂良遠、楊樹森、鐘永和創作聯展。

淬鍊.省思—康台生敘事影像攝影展參觀民眾萬頭攢動。(鐘永和攝影)

淬鍊.省思—康台生敘事影像攝影展參觀民眾萬頭攢動。(鐘永和攝影)

「淬鍊.省思—康台生敘事影像攝影展」開幕當天下午,文化部李永得部長提前親赴展場,由康台生教授陪同導覽,仔細地觀賞展出的69組、123件攝影作品。康教授以系列、組合編排方式來說故事,透過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巧妙構圖,許多日常的生活情境與氣圍,在攝影鏡頭記錄下來的瞬間成為永恆,也見證了歷史,李永得部長回應,城市像一座舞台,不需編導,感謝康教授用鏡頭帶領觀眾看見城市、生活的記憶與故事。

康台生教授在漂木畫家楊樹森作品前留影。(呂良遠攝影)

康台生教授在漂木畫家楊樹森作品前留影。(呂良遠攝影)

攝影家呂良遠則感謝康台生教授在百忙中,蒞臨99度藝術中心觀看《夏日戀情》創作聯展,詳細地解說一樓的楊樹森漂木藝術,以及地下一樓的鐘永和與他的攝影作品;康教授對呂良遠在攝影的道路上不改初心,學什麼像什麼,做什麼像什麼,深表佩服,作品中的磐古黑白系列,呈現石、岩、海水,浪濤、風、雨、太陽的對話和共鳴,頗有抽象水墨的意涵。鐘永和也深深感謝康教授在舉辦大展分身乏術時,還特地前來參觀聯展。

康台生教授在攝影家鐘永和作品前留影。(呂良遠攝影)

康台生教授在攝影家鐘永和作品前留影。(呂良遠攝影)

元培學堂的趙孝萱博士也撥冗來欣賞老友呂良遠、楊樹森、鐘永和創作聯展,她指出楊樹森的作品,一塊塊歷劫漂流的木頭,藉由彩筆揮灑,有了生命,有了靈性。這些離開了生命原有位置的木頭,原本已經無用,如今都在娓娓訴說。而鐘永和以人文觸角記錄了台灣的城鄉影像,據說迄今已累積逾百萬幅作品。他透過相機觀景窗,以生活行腳去經歷、去遇見、去發現、去體驗周遭。他認為攝影該如掌鏡者所見,自然呈現,回收記憶。

攝影家呂良遠為趙孝萱博士導覽攝影作品。(鐘永和攝影)

攝影家呂良遠為趙孝萱博士導覽攝影作品。(鐘永和攝影)

趙孝萱博士表示,呂良遠的磐古系列,影像中的石、岩、浪、濤、風、雨正在相互對話。我們從千岩萬壑流轉的痕跡,感受到亙古以來自然的共生與毀滅。攝影竟然能拍出水墨畫的筆墨流動的氣韻。另外的一整版牆,是以觀察空間的影子變化來紀錄時光腳步的作品,這系列我很喜歡。因為呂老師精於裝裱與輸出,為業界一絕。所以這個攝影展原作的紙張與畫面質感很是講究,很有可看性。

攝影家呂良遠與趙孝萱博士在作品前合影。(鐘永和攝影)

攝影家呂良遠與趙孝萱博士在作品前合影。(鐘永和攝影)

趙孝萱博士說,聊著聊著,攝影圈骨灰級人物呂良遠老師竟然拿出來好多壓箱文物給我看。例如給我看另外一個骨灰級人物,也是我的老師吳嘉寶自己都沒有的老合照的正負片。另外還有當年呂老師各種曾經的豐功偉績,例如郭靜純的裸照、攝影收藏拍賣的歷史紀錄等等…真是大開眼界。夏日的下午,來到這裡,如同與藝術發生了一段似有若無的戀情。

您可能感興趣

發表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