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教影藝 » 文化 » 余勝村柴燒陶器 師法自然及生活化

余勝村柴燒陶器 師法自然及生活化

by 松維 鄭
余勝村(圖左)與許宜家相見歡

(記者鄭松維∕新北報導)陶瓷史記載,幾千年來,人類一直迷戀著柴燒陶瓷。然而,自從電窯和煤氣窯發明以來,許多人都將柴燒製陶擺在一邊,直到復古風潮興起之後,柴燒陶器的獨特美感才再次成為國際間高度讚賞的藝術形式。擅長柴燒的陶藝家余勝村,年輕時師從楊元震學習拉坏玩陶,機緣下再隨藝術家林健成摸索雕塑與臘像的製作,迄今沉浸陶塑與鑄銅雕塑的創作逾50多年。

余勝村柴燒作品獨樹一格

余勝村柴燒作品獨樹一格

夏至前夕,書畫名家許宜家為覓尋理想的工作室,在微風細雨的清晨,偕同藝術家一行人,驅車造訪移居新北市萬里區頂社的老友余勝村。茶席間,余勝村以自製的柴燒陶具奉茶接待,精美的茶器引起在座賓客濃厚的興趣。余勝村說,這些柴燒陶瓷是師法自然及生活化為創作發想,是對世間事物的觀察與理解,並依物象形之手造功夫,進而再將內心之體悟透過形、色與材質來展現。

成品入窯以1400°C的溫度,窯爐中會產生飛灰和揮發性鹽,陶土中的灰分、鹽分、礦物質和火焰複雜相互作用,賦予了柴燒陶瓷獨特的特性。木灰在燒製過程中可能會輕輕地落在一塊上,或者積聚到灰從陶器的側面滴落的程度,或者灰甚至可能在陶器周圍積聚,直到完全融合。在窯內擺放位置極大地影響了陶器的最終外觀,靠近火的陶器可能會浸入餘燼和灰燼中,而遠離火焰的陶器可能只會受到灰燼和鹽的輕微影響。

柴燒陶瓷是師法自然及生活化為創作發想

柴燒陶瓷是師法自然及生活化為創作發想

余勝村表示,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柴燒專用之陶土多樣,都是自行調配的,同時必須考量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和薪柴的種類等;許宜家指出,余勝村的作品都有很高的藝術性與可觀賞性,造型可繁可簡,氣質可巧可拙。他在紮實的技術裡加上獨到的藝術美感,再揉入經歷數十年人生起伏後的清靜平和與坦然自在,其柴燒陶瓷也都流露出一股和諧和安定的靜懿氣息。

余勝村著作《憶陶五十年》

余勝村著作《憶陶五十年》

余勝村

1946 生於台北縣汐止鎮

1969 增泰陶瓷公司,師事楊元震老師

1972 丹林蠟像研究中心,師事林健成老師

1990 自然脫蠟鑄造創作與研究

1992 野草地帶會員

1993 水返腳藝文中心,個展、聯展多次

1994 汐止文化藝術學會

1996 汐止文化藝術學會常務理事

1997 成立汐止陶藝教室

1998 台灣陶藝術學會榮譽顧問

1999 秀峰高中陶藝社指導老師

2000 汐止社區大學陶藝講師

2001 煙蛇藝術中心生活香爐個展

2002 南港高中陶藝社指導老師

2003 煙蛇藝術中心「陶裡三人展」

2004 汐止樟樹國小志工養成班陶藝課程指導

您可能感興趣

發表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