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台灣歷史暨社經研究中心
文:周茂春(政大台史所博士、台師大台史所碩士、政大法學碩士、法學士,高、特考及格。好台灣歷史暨社經研究中心主任。)

廣告AD:夏洛特AI智能皮膚管理體驗店
(編者: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再過幾天就是肉粽節(今年陽曆6月3日,農曆5月初5)。呷肉粽的習俗典故由來,歷史文獻的記載如何?住在台灣,吃台灣米,喝台灣水,了解臺灣歷史文化典故,有好冇壞。
歷史文獻記載台灣人在農曆5月5日 (端午) 有炊煮粽子贈送親友分享習俗,首見於清朝。諸羅縣知縣周鍾瑄主修的《諸羅縣志》書上:「 午日,家製角黍,懸艾及菖蒲於戶,……,苯港、鹹水港等處,划舟競渡,遊人雜遝」 。翻成白話文:在五月五日當天,家家戶戶炊煮肉粽(角黍),在家裡懸掛艾草及菖蒲驅除蚊蟲。……,在笨港(今北港、新港接連區)、鹹水港(今鹽水)等處,舉辦划小舟(扒龍船)競賽,觀賞者紛紛而來,非常熱鬧。另外高拱乾修輯簒成的《臺灣府志》記載:「 端午,昔人取艾懸戶,採蒲泛酒,今合艾與蒲共懸之,謂蒲似劍也,……,人家遞為角黍食之」,角黍今稱肉粽。另外,粽子造型為甚麼有角?依《風土記》的說明,取陰陽包裹未分之義。《 諸羅縣志》於1717(康熙56年)年4月出版,可知,台人在端午節呷肉粽習俗,已超過380年歷史。

有角的台灣傳統南部粽 肉粽。
粽子的種類,分台灣北部粽,南部粽。北部粽作法,將米浸泡水中,撈出瀝乾後以油炒香,加入五香粉、醬油等,之後將米蒸熟,再以竹葉包裹填入豬肉、蝦米等餡,所包竹葉,色澤粽黃,略帶斑點,質地堅固。南部粽子作法,以白糯米浸泡後,撈出加入肉餡、蛋黃、香菇、紅蔥頭等,餡料需預先炒煮好。然後以綠竹葉包裹,放入大鼎內以大火水煮,加熱至熟透就可撈出享用。食用時會帶竹葉清香味。以內餡分,有肉粽、素粽,中國大陸來的粽子,則以潮州粽最有名。

肉粽專賣店掛在台北西門町鬧街的大招牌。
早期吃粽子,只能在肉粽節時吃到自家炊煮或親友分贈的粽子,但爾後商家每天做好拿到街上販賣,成為台灣小吃美食。二戰剛結束時,台灣經美機大轟炸,滿目蒼夷,米糧等資源被日人搜刮一空。百業蕭條,年青人畢業後找無頭路,就推著小車沿街叫賣肉粽。有一位老師暗暝在書房寫作,聽到賣燒肉粽的喊叫聲,啟發共鳴而譜出「燒肉粽」這首歌。寶島歌王郭金發以低沉富磁性的唱腔唱出「燒肉粽」,餘音繚繞,傳唱幾十年不衰退,成為台灣的金曲老歌。

廣告AD:打貓鵝肉亭
《燒肉粽》原唱:郭金發∕作詞、作曲:張邱東松
自悲自嘆歹命人 父母本來真疼痛
乎我讀書幾多冬 出業頭路無半項
暫時來賣燒肉粽 燒肉粽、燒肉粽 賣燒肉粽
歌聲帶著淒涼,卻唱出賣肉粽者不為環境所困,莊敬自強的心態。

廣告AD:2022荷爾蒙研討會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