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禧
文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鳳凰城)

廣告AD:夏洛特AI智能皮膚管理體驗店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臺灣,據說不能出門的最佳消遣,就是做愛做的事–看連續劇,以及重看「正史野史熔於一爐 教忠教孝感人至深」曾經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回想臺灣布袋戲中大儒俠史艷文、萬惡的罪魁藏鏡人、命運坎坷的「苦海女神龍」與逗趣的二齒,曾經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無人不知,誰人不曉,它們之間的恩怨,天天都在期待下集的劇情,最後結局如何?成為今天50歲上下臺灣人的共同回憶。

臺灣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黃俊雄。
「雲州大儒俠」的故事,是根據18世紀章回小說「野叟曝言」為題材,改編為「忠孝節義傳」,再經雲林西螺、名布袋戲操偶藝師、著名布袋戲劇團「五洲園」創始人,在臺灣布袋戲界被尊稱為「通天教主」黃海岱,將其男主角由文素臣改為史炎雲,以布袋戲演譯方式加以詮釋改編劇情,其子黃俊雄19歲準備開戲台演出時,再改「忠孝節義傳」戲名為「雲州大儒俠」,劇中男主角定名史艷文,舊有故事中僅保留史艷文(原為史炎雲)、劉三與劉萱姑(原為劉三姑)三個角色,不料卻一炮而紅,創下超高收視紀錄。

記者陳龍禧幫忙傳統布袋戲開場的謝神扮仙。
1950至1980國民黨統治臺灣的年代,政府機關事事要管、要審查,太多人愛看臺語節目當然不行。記得1975年在教育局社教科負責臺北市的演出申請,還要承辦地方戲劇比賽時,常會收到一些附上的劇本。但是,從來都沒有細看劇本內容。可是電視的演出核可權在中央,其中1970年於臺視首播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因大受歡迎,太多人收視,結果於1974年6月遭致國民黨執政的政府以「影響農工作息」為由停播而收場。

年輕時的黃俊雄演布袋戲有口皆碑。
「雲州大儒俠」布袋戲節目,是臺灣電視公司(臺視) 自1970年3月2日起由黃俊雄所領導的劇團製作,首輪播出時曾經締造出96%的收視率,風靡一時。香港「亞洲電視」曾購入,以「大儒俠史艷文」之名播放。在劇裡史艷文溫文儒雅,武功蓋世,行俠仗義,是成千上萬「史迷」心中的英雄,他俊俏模樣風靡很多戲迷,曾經有小學生考試的民族英雄,答案竟然是史艷文,這豈是想控制人民思想的國民黨政府可忍受?

雲林布袋戲展示中心
其實當年新聞局沒有下令禁播「雲州大儒俠」,而是停播。因為當時的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委秦孝儀等人,認為播出臺語劇與當時推行國語運動有衝突,指示新聞局長宋楚瑜「電視臺播布袋戲,應等劇本審查通過才能拍,但布袋戲團每次送審劇本都不通過,最後只好停播。」當時節目審查是電視台編審的權力,臺視審查權被行政院新聞局收回,而參與審查的黨、政、軍、警單位都有,從此事證實政府是聽國民黨指揮。

雲林布袋戲展介紹
黃俊雄後來解釋,「雲州大儒俠」內容為主角史豔文帶領中原群俠對抗藏鏡人等反派人物的故事,角色有:史艷文、劉三、怪老子、藏鏡人、二齒等。當年風靡程度使得小學生迷得蹺課、農人要看完劇情才肯下田耕作,電力使用量在播出的時段驟增,馬路上的計程車也少了一半,很多人的綽號不是二齒就是劉三,全臺灣沉浸在布袋戲的旋風裡,史艷文的魅力無窮可見一班,影響工商活動也是事實。
節目一紅就會有麻煩。「臺視周刊」曾報導,臺視節目部經理何貽謀接到寫有「你該槍斃」的恐嚇信,又連續半年時間每個月都收到一疊冥紙,表達對該台播出以臺語發音的布袋戲強烈不滿;接著,來自新聞檢查單位的干涉,又讓「雲州大儒俠」播播停停,從1970年3月2日至1974年6月16日,總計播出4百多集後,就被當時行政院新聞局以「妨害農工商正常作息及兒童教育」,以及與政府大力推行的「國語運動」相悖等理由停演,其他電視布袋戲也都喊卡。
民間傳言停播「雲州大儒俠」的理由很多,新聞人也知新聞局給的理由僅是表面上,記憶所及當年有審查記錄,真正理由是:有國民黨黨工認爲劇中人物「怪老子」影射蔣介石,而「藏鏡人」被認為諷刺蔣經國,此一理由真是很可笑;但「雲州大儒俠」是被國民黨停播,後來竟有人送代表正義化身的史艷文,給停他的政黨的才更可笑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