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龍禧
文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鳳凰城)

廣告AD:夏洛特AI智能皮膚管理體驗店
臺灣陽明山「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國內研究甲骨文權威趙林教授,應輔仁大學(輔大)中文系及中國文字學會聯合主辦的「第33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5月28將在輔大野聲樓發表學術論文「解構漢字的起源」。這項研討會舉行兩天,開幕式由輔大中文系主任王欣慧、文字學會理事長李淑萍聯合主持。

當年行政院長俞國華親頒趙林「保舉特優獎章」。
僑務委員會(僑委會)前主任秘書趙林博士,職場當過教授及服公職,兩項工作都獲獎得到肯定。他從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借調服務公職,在僑委會僑教處長任內,1987年獲得行政院俞國華院長親頒「保舉最優公務員」獎章;離開公職後在文化大學中文系任教,教學教材均受學生歡迎,又得「教學傑出教師」頭銜,是位做任何事都在崗位上做到最好、最完美的學者。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趙林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化學系博士。他研究專長是:甲骨文、金文學、美術考古學、中國上古史。在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時,打下絕佳的研究實力。曾任僑委會處長、主任秘書,蔣孝嚴立法委員辦公室主任;先後在政大、中興及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任教,授課科目是史前陶文暨甲骨文研究。

趙林教授獲頒文化大學教學傑出獎狀。
在風雨飄搖的1970年代,臺灣人能移民的都用盡辦法移民出國,但是趙林完成留美博士選擇歸國,他用行動表達對中華民國臺灣的支持。1973年在中興大學歷史系擔任教職,後來應政大聘請教課多年。在政大民族社會學系邊政研究所擔任教職期間,趙林孜孜不倦從事學術研究,1985年出版「商代的羌人與匈奴—試論產生中國人的若干體質與文化上的背景」一書,成為後學研究甲古文與考古的重要文獻之一。

趙林博士「商代的羌人與匈奴」論文著作。
因趙林在政大教學很受學生歡迎,引起僑委會委員長注意,後來商調擔任僑教處長。趙林強調,自己是個很有創新觀念的人,當年策劃僑教教材「海華文庫」,在世界各地僑社舉辦「海華文藝季」,開設僑教中心,堪稱僑務史上的創舉。他表示,僑教為僑務工作最重要項目之一,「無僑教即無華僑」這句話已經說了多年,但是僑教資源最基本的教材,直到他擔任「華僑文教」處長,才開始編纂並統一印製,供應全世界僑校。大部份教材一直延續使用至今,其對僑教貢獻之大,影響之深遠,迄今尚無人能及。
僑教範圍包含範圍極廣,分散與程度又不一。趙林表示,當年還把僑教教材區分為世界各大語系,因為早年媒介只有紙本及卡帶,直到後來才有CD及DVD,現在雖然已經有數位學習平臺提供數位化教材,但是仍舊沒離他當年編纂的內容,因為他對僑教貢獻卓著,而獲得公務員的最高獎項—行政院長頒發「保舉最優公務員」獎章。
趙林表示,僑委會為落實前進第一線海外僑民服務工作,他襄助過曾廣順、蔣孝嚴兩任委員長,1985年3月29日在美國舊金山華埠成立「三藩市華僑文教服務中心」(即今「金山華僑文教服務中心」),是中華民國臺灣政府在海外設立的第一所華僑文教中心。後來陸續在海外較多僑胞聚居地區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及泰國、菲律賓等國家設置16處華僑文教文教服務中心,並於重要僑區派有專責僑務人員,提供海外僑民最直接最快速的服務,也建置海外各服務據點網站,增進與僑界間之互動聯繫,擴大僑務工作的深度與廣度。

海外僑教中心是趙林任僑委會主任秘書時開始設立。
趙林任僑委會主任秘書期間,規劃各地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的建立居功厥偉,對提供僑民文化教育、新移民諮詢、僑商經貿輔導,以及僑團活動場地、中文圖書、民族舞蹈服裝、各項民俗器材借用等多元化服務,多年來已成為各地僑社的重要聚點,對於促進僑團會務運作、提供僑民優質服務、宣揚臺灣文化及凝聚僑民向心等,均發揮了重要的功能。
從留學期間和僑社接觸,趙林在僑委會服務外,還曾參選中央民代,僑界資深僑領幾乎都認識,後來他被立法委員蔣孝嚴請去當辦公室主任,黨政歷練完整,可以說名滿天下。資深僑領對趙林的評語是「他教育及僑教的貢獻,可說至今無人能及。」趙林在大學任教,加上僑委會年資屆滿25年,即毫不戀棧從公職退休,並且低調過著一般百姓的生活。他表示「多一些職位留給年輕人來接棒,這樣國家才有活力,也才會進步。」如果他的觀念能夠影響多一點的高官,臺灣一定會更有競爭力。
雖然公職退休後跟名聲、地位和權力都遠離了,但趙林考量對學術要多些貢獻人生才有意義,仍舊認真研究古文,繼續發表論文。後來文化大學中文系、中文研究所在多次接觸邀請後,趙林博士同意接下文化敦聘,赴華岡擔任教授,並在後來獲選為「教學傑出教師」至今已經桃李滿天下。

趙林教授著作「殷契釋親」。
2011年底,目前中國數一數二的頂級出版商「上海古籍出版社」幫趙林教授出版「殷契釋親」一書。趙林教授介紹說《殷契釋親:論商代的親屬稱謂及親屬組織制度》共計537頁,是研究商代親屬稱謂及親屬組織制度的一部力作。他特別採納「歐美人類學」在親屬制度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論和民族學參考案例,進一步剖析了商王室在婚姻、宗族、繼嗣、社群意識形態與象徵性等方面的規律,為認識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社會形態提供了可資深入探討和評估的平臺。到中晚商,隨著核心家庭的形成,王位開始偏向於在生身父子兩代間傳承。婚姻、家庭形態的歷時演變,帶動了王室王位傳承法則的改變。
為帶領後生晚輩們研究古文,2014年10月趙林與施順生兩位教授代表文化大學中文系,受邀出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慶祝五十週年校慶所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教育學術論壇」,趙林教授發表《數位甲骨文:我如何用甲骨文書寫文化大學校歌》論文,在會中介紹了現代科技在甲骨文運用中的作用,也為甲骨文的現代之用,作出了非常有益的嘗試引起熱烈迴響。
據相關媒體報導,聽過趙林教授講座的人,都交口稱讚,研討會主辦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常耀華教授,乃於會後邀請趙林教授至研究生課堂上專題演講《爾雅.釋親》與《釋名.釋親》親屬稱謂體系之比較研究。
從教職退休趙林本來要用心過生活,天天開心快樂就好。沒想到致力於商代親屬制度及甲骨文音韻研究的名氣響亮,想退也退不成。如今趙林仍被研究所邀請授課並繼續從事研究,彷彿永遠要替甲骨文研究之路點起一盞指引的明燈,這次論文尚未發表,已經引起不少學者注意。

趙林教授(右)是記者陳龍禧(左)敬重的長官。
僑學貢獻卓著的趙林教授,渾身散發著溫暖的學者風範暢談最後仍然不忘引用《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首詩,強調希望如1970年代美國作家Richard Bach寫《天地一沙鷗》中的主人翁鷗鳥一樣,未來想要如沙鷗遨遊在又高又遠的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