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龍禧
文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2002年,陳蝶衣的指揮家兒子陳燮陽,在澳門為父親舉辦兩場「陳蝶衣作品音樂專曲發表會」並擔任音樂會指揮,邀請方瓊與蔡琴演唱,用的是交響樂伴奏。據說第二場時,陳蝶衣非常高興上台,說以前我寫歌,都是老百姓家的生活,弄堂裡出來的小調,今天這個曾被稱「靡靡之音」的東西,竟然也能登大雅之堂,言語中透露了欣慰。

陳蝶衣和兒子陳燮陽分離30年後重聚。
陳蝶衣早期曾感慨說「國家多難,一生辛苦作詞人,在不得已的環境中,就得挖空心思,達成對國家民族應負的責任,而又能保全性命於獸蹄之下,如果性命不保,責任也落空了,多難!」像周璇唱的《闔家歡》「走遍千山萬水,嘗盡了苦辣甜酸,如今又回到了舊時庭院,聽到了燕語呢喃;孩子你靠近母親的懷抱,母親的懷抱溫暖…」舊時庭院就是國家,母親懷抱就政府。淪陷區的民眾,唱著重投母親懷抱,不再作孤兒的憧憬,可以想像心中的激動。
在2007年10月,古典詩詞當代作詞能手,陳蝶衣以99歲高齡去逝,離他百歲生日只差三天,上海流行歌曲時代的最後一個才子乘鶴西去,據港媒報導,早年陳燮陽曾因父親遺棄兒女和母親,到香港另娶而恨了他數年。那時也是因為中國政治環境,很忌諱有海外關係,如今一切都過去了。

周璇演唱《愛神的箭》最早唱片。
在臺灣至今仍有不少人,喜歡到西門町紅包場聽上海老歌。1940年代,陳歌辛、陳蝶衣,常在聚會時,聽著自己的作品贏得歌迷陣陣掌聲。在劇場、戲院或是茶館酒肆的留聲機上,演唱的歌大半都是出自陳蝶衣與陳歌辛黃金搭檔,及黎錦光、李雋青等人之手。因陳歌辛留在中國,在香港陳蝶衣另與姚敏、姚莉兄妹成就了鐵三角組合,由陳蝶衣作詞、姚敏作曲,姚莉演繹的《春風吻上我的臉》、《情人的眼淚》傳唱幾十年而不衰。

臺灣中影也拍過《情人的眼淚》電影。
臺灣「華視」編審、作詞界教父黃瑩,是記者的大學教授,他認為陳蝶衣有杜甫詩風,積學而工深,除詩集外,著作有《說噱談唱》、《香港銀壇秘史》等書。黃瑩表示「陳蝶衣情感豐富,能兼李商隱之長,練歷橫貫近代中國憂患的20世紀。1950年代,大部分上海藝人投奔自由到香港,鐵三角組合更是繼上海灘後,又締造了香港流行音樂的另一次輝煌期。」
她的夫人說「陳蝶衣是1952年中秋端左右到香港,剛到時像難民一樣,住在導演屠光啟家,受到很多照顧。」她強調「陳蝶衣為人正直,習慣省吃儉用,不抽煙也不喝酒,喜歡的東西都不捨得扔,不愛虛榮,沒一樣東西值錢,住香港幾十年,沙田、海洋公園都沒去過。唯有每天去麥當勞兩次,看報紙,喝咖啡,生活很簡單。」
陳蝶衣洋洋3千首歌詞作品,隨著歷經戰火顛沛,有部分原稿已散佚。他的夫人形容「剛到香港時,萬事起頭難,找不到事情做。後來百代唱片公司曉得我們到香港,陳蝶衣和姚莉的哥哥姚敏,天天到咖啡館即興創作,姚敏想好曲子開始唱,他就把詞配上去,姚敏說好就寫上去吧!那時大家都窮,就用報紙寫歌,哪裡有正式的歌譜。」所以人家問我們借歌譜,一張都沒有。

臺灣報紙報導陳蝶衣姚莉獲頒華光獎章。
從1942年開始情歌創作生涯,陳蝶衣一直「推崇的是愛 追求的是美」,才使得歌詞不僅琅琅上口,而且意境悠遠,道出人內心最質樸的情感。難怪華語流行歌壇,一代又一代的歌星,都愛在懷舊場合唱他的歌。陳蝶衣堅定的信念,是在苦難的時代,形勢嚴峻的環境裡,寫情歌也可以發揮愛國情操,將情歌譜寫成一首具有同仇敵愾、團結禦侮的戰歌,令人欽佩。(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