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龍禧
文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華語流行歌曲《南屏晚鐘》、《前程萬里》、《香格里拉》、《情人的眼淚》、《春風吻上我的臉》…等,幽婉的老歌,歌詞優美,傳唱至今80年,直到今日依然傳唱不輟,這些華語流行歌曲,均出自前旅居香港名作詞人陳蝶衣之手。他在藝術文化的傑出成就,1997年5月,曾獲臺灣「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祝基瑩頒華光二等(今福爾摩沙)獎章肯定。

陳蝶衣(左)1997年曾獲僑委會頒華光二等獎章肯定。
陳蝶衣和《一朵小花》作詞者王紹清教授一樣,都是當年在中國上海華語電影報刊先驅,文化鬥士。兩人瘦削的身型都像「為月憂雲,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久負天地與人間許多憂患,是天生菩薩心腸的謙謙君子。由於陳蝶衣寫的《前程萬里》、王紹清寫的《一朵小花》,曾是當年臺北市教育局承辦考歌唱演員證的20首指定曲之一,印象特別深刻,在僑務委員會華僑通訊社當記者時,都曾寫過專訪報導。
人稱「蝶老」的陳蝶衣江蘇武進人,由於家學淵源,有很好的文學基礎。他15歲輟學,隨父親到上海,擔任「新聞報」擔任抄寫校對練習生。從此離鄉背井,抗戰後遷至香港粉嶺僑居。陳蝶衣在上海還當過記者、編輯,1933年創立「明星日報」,並主辦第一屆「電影皇后」選舉,1943年擔任「萬象雜誌」主編時,應導演方沛霖邀請,為電影創作插曲,曾為《鳳凰于飛》、《鶯飛人間》、《花外流鶯》、《歌女之歌》等影片寫過插曲,1953年開始為電影編劇,擅長戲曲,首作為《小鳳仙》、「秋瑾」、《紅樓夢》、《桃花江》,先後寫了電影劇本50多部。

電影《鳳凰于飛》插曲是陳蝶衣處女作。
生於1908宣統元年(民國前3年)重陽節前一天。陳蝶衣談起身世時說「我這一代中國人,真可謂歷盡劫難!」「我出生前中國的風雨不斷,已歷經鴉片戰爭、中法戰爭、英法聯軍戰役、八國聯軍入北京與甲午戰爭;每次清政府都是割地賠款,國家早已民窮財盡,淪為半殖民地。」自認出生在重陽節前一天,應驗了秋季淒風苦雨「滿城風雨近重陽,無奈黃花惱意香。」
陳蝶衣表示「民國成立後,軍閥割據,地方不寧,幼年家窮讀書時斷時續,童年完全沒有快樂,當年跟父親到報館任抄寫校對,也在艱苦中度過。」時代的煎熬使他早懂事,全靠自己苦學、上進,奠定文學、藝術深厚基礎。從言談不徐不疾,感覺他人很謙虛。如今回想1998年,在僑委會訪談近90歲的陳蝶衣,清癯的臉上,有明顯的皺紋,是早歷風霜的痕跡。

陳蝶衣旅居香港作品。
1933年,有寫作及編輯經驗的陳蝶衣,在上海創辦電影報刊《明星日報》,成為華人新聞史上的娛樂報刊先驅。報社主辦第一屆「電影皇后」選舉,首開華人選舉電影明星先河,由讀者、觀眾投票,胡蝶以21334票膺選后座,陳蝶衣後來再辦「電影皇后」還是同人當選,更令她紅得發紫。有了《明星日報》的經歷,對陳蝶衣以後踏足電影編劇和播音工作,立下了涉足的基礎,也註定投入撰寫歌詞行列命運,並在「推崇的是愛,追求的是美」信念下寫歌,後來被稱為「一代詞聖」。

第一屆華人「電影皇后」蝴蝶。
1936年,七七事變,中國正式全面抗戰。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上海成為被日本圍困的孤島。陳蝶衣當時參與創辦《萬象月刊》,首創彩色封面,刊載許多宣揚愛國情操作品,成為青年讀物,曾創造九次再版的佳績。翌年,陳蝶衣在國難方殷時,應聘創辦綜合性的《春秋月刊》,成為一個文化鬥士。

陳蝶衣1943年擔任「萬象雜誌」主編。
陳蝶衣能給人深刻的印象,是他創作的歌膾炙人口。一些名歌迄今還在流行不衰,人以歌傳,在華語流行歌壇首屈一指。陳蝶衣國學基礎深厚,對文字駕馭工夫了得,又以他過人的才情,而身處變動的大時代,眼見人間悲歡離合,發而為聲,所寫歌詞,都能動人心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