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訪論談 » 讀者投書 » 陳龍禧專欄 » 【陳龍禧專欄】「國寶金雕師」方卿利的今生「金」事(3)

【陳龍禧專欄】「國寶金雕師」方卿利的今生「金」事(3)

by phoenix
「國寶金雕師」方卿利和晚輩。
陳龍禧

陳龍禧

文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黃金之美,在其恆久不變;人生之美,在於平和、細水長流於人間。」方卿利童年在鄉村長大,鍾情自然、敏於觀察,他的金雕創作主題來自生命的領悟與體驗,充滿對臺灣人生命反思與超越。他善用的貴重金屬金、銀均有延展性高的特性,將它們的特性充分運用在參賽作品上,展現金屬光澤及紋飾,加上傳統技藝和美感上的整體佈局,才能得到評審青睞並獎。

為追求藝術的永恆生命,方卿利雖沒受學院藝術教育,但他選擇貴重恆久性的黃金為材質,以經得起歲月考驗;也因他以黃金當媒材,開啟臺灣金雕藝術的風潮,在當代金工藝術發展脈絡中,具有開創性地位。方卿利致力於推動金雕創意作品,創作形式由完整表達到融入抽象的創作意念,終將傳統的打金工藝,推動至金雕藝術師的境界,雕出璀璨作品,也雕出雋永人生,成就被公認為「人間國寶」,創下多項無人能及的藝術登峰造極。

方卿利獨有的精緻金雕

方卿利獨有的精緻金雕

將傳統金工加以創意研發,開創純金雕藝的先河,有人認為方卿利既是金銀雕刻藝術家,見過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理應西裝革履,住豪宅華廈。沒想到他退休後圓環附近的家,放眼望去家徒四壁,環堵蕭然。窮居陋巷,雖然家中擺放著都是寶,仍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素衣樸服,承襲來自窮苦務農的樸實生活,可見他視富貴如浮雲,至今仍維持鄉下長大的刻苦耐勞本性。

退休後方卿利已將金雕手藝盡傳給長子,自己樂得逍遙,平日看戲,聽音樂會,享受晚年生活。三不五時到處走,遇上愛上古董、古玉,過著蒐羅古董玉器的悠閒日子,靠著自己獨具的慧眼,沒花大錢收集來的寶貝、明瓷宋碗,據說,光是收藏品就價值連城。經其解說,才知門口玄關處,一對結著紅色彩帶的獅子,特別吸晴,非同小可。

方卿利收藏金絲楠木雕刻的獅子極其珍貴

方卿利收藏金絲楠木雕刻的獅子極其珍貴

方卿利說「有一天在臺北,見到一對被商家丟棄、灰頭土臉的獅子,他撿回家後,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請專家鑒定,大吃一驚,竟然是極其珍貴,金絲楠木雕刻的獅子,據專家說「以往只有皇室才能用它做家具,雕成這麼大的獅子,可見其來歷非凡,若他肯割愛,出任何價錢,都願意接受。」

至今仍然維持鄉下生活的純樸,但方卿利談起自己的作品,仍充滿藝術家的傲骨堅持。他認為坊間銀樓金店逐漸放棄手工打製,轉以販售機械仿製鑄模的金飾,感覺這項工藝技藝越來越退步。他始終認為「堅持當學徒學的手工精神與傳統技法,作品才能承載著打金子對創作永保赤誠的初心。」唯有打造客戶定製的花樣,為客人找回時光凝滯的珍貴記憶,或是生動小巧、全身靈活擺動的飾品,才能看見師傅的真工夫。

民間少見的大明宣德年製銅器(正面)

民間少見的大明宣德年製銅器(正面)

從早期臺灣戒嚴不能賣純金,黃金買賣嚴格管制的年代,走過來到解嚴黃金可自由交易,手工時代方卿利日夜在雕花、慢掏、細捶間,將一生時光鑄為變化多、件件世間獨有的精緻金雕。他因為有藝術根基及好手藝,堅持走出自己的路,始終都是以很細的工、專注無瑕的細緻度,親手打製純金之禮,將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鍍上此生不渝的永恆祝福。

民間少見的大明宣德年製銅器(底部)

民間少見的大明宣德年製銅器(底部)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它擁有不凡身價,除了保值外,雕刻作品引人入勝也是原因。方卿利與黃金接觸50年,他以自身經驗說「每件金雕創作都要費長時間,不懈的毅力,才可雕出人見人愛的傳世鉅作。創作靈感截取自生活中的細微觀察,吃這行飯要有極大的耐心!」就像金子的物質柔韌特性一樣,不易氧化、高延展性的本質,唯有經過金雕師傅精湛的雕刻技巧,在工作檯上千錘百鍊,才能展現黃金亮眼的風華。(全文完)

您可能感興趣

發表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