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訪論談 » 讀者投書 » 陳龍禧專欄 » 【陳龍禧專欄】「國寶金雕師」方卿利的今生「金」事(2)

【陳龍禧專欄】「國寶金雕師」方卿利的今生「金」事(2)

by phoenix
「國寶金雕師」方卿利。
陳龍禧

陳龍禧

文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以前臺灣沒有職訓中心,想學金雕唯有師徒相傳,但是黃金貴重,一般銀樓都只相信家人,也就形成傳統父傳子的現象。雖然後來臺灣有輔仁、育達…幾所大學,為培養學生金工製作技巧,開設金工系,不過以方卿利這種金雕師的眼光,他仍認為臺灣金雕技術仍舊創新不足。

「國寶金雕師」方卿利第二屆傳統工藝師頒獎。

「國寶金雕師」方卿利第二屆傳統工藝師頒獎。

方卿利的金雕師之路,是經多次反覆燒熔與雕琢、研究改進,集合體力、毅力、眼力、財力和功力的工作。他表示「為增強金雕技巧,在保留傳統打金工法之餘,不斷突破、超越的自我實現。」自己曾投入相當多心力,研究黃金材質特性及呈現的效果,花時間試驗各種不同製作方法、技術,全心鑽研金雕技藝,使金雕作品更臻完美,表達空間更為寬廣。

從銀樓打金子匠到成為金雕師的過程,方卿利花很多年時間,以挑戰自我極限的精神,磨練精緻金雕的技法,經過多次試探推敲,才紮實精緻金雕技法,展開一系列的創作。他是走過漫漫長路,才能將黃金處理到薄如蟬翼的超寫實境界,令觀者嘖嘖稱奇,因而締造臺灣空前的紀錄,奠定方卿利在精緻金雕藝術的創新地位。
兒時農家艱辛的歷鍊,鄉野風光深映在記憶底層,後來成為方卿利金雕重要創作靈感;1981年他獲得「外貿協會」優良設計獎,從此打開金雕創作界的知名度;1989年臺灣省文獻會出版「臺灣銀器藝術」專書刊載「八駿馬」作品,這創作後來大量在故宮福利會販賣,廣獲國內外藝術界青睞與收藏。在省文献會推薦下,行政院文建會1995及97年兩次邀請方卿利赴紐約、巴黎文化中心春節「12生肖特展」,開啟國際視野。

方卿利的金雕作品地瓜葉。

方卿利的金雕作品地瓜葉。

為了照顧父母及兄弟姊妹,為生活所逼,那段苦過來的日子,成為方卿利人生最難忘、最重要的記憶。剛開始投入金雕時,在創作期間,雖然方卿利只有小學畢業,因為對人生經歷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很能接納別人意見成為黃金雕刻創作的養分。他與朋友聊天時,總以結善緣的心情,分享金雕五十年間的人生體會,在這樣的互動裡,學到了很多,這也是人生的另一種收獲。

整天接觸黃金,方卿利領悟出「從金雕看人生」的智慧。他建議大家,體會黃金之美,不在其光芒,而在其永恆不變。「藝術是無事中之有事,更是有事中之無事」,這句話是方卿利在金雕路上最深刻的體驗,他覺得人生之美,不在燦爛,而在平和,細水長流於人間。觀賞方卿利第一次參加全國工藝比賽,第一從缺得佳作獎的「代代人才出」金雕作品,看起來感到栩栩如生特別傳神,作品的靈魂,充滿了作者的巧思與創意,其功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方卿利全家同赴圓山飯店團聚。

方卿利全家同赴圓山飯店團聚。

方卿利解釋作品本事時說,蕃薯是救荒植物,它適應力強,蔓藤不僅莖葉可食用,塊根更是國人生活常用食物,臺灣人打拼精神可以蕃薯比喻,在金銀工藝領域摸索了一長段時間,方卿利體會到傳統技藝,須勤於琢磨才能精進,創作題材必須有所變化,他有感於育安樂社會的本質仍在人,以蕃薯隱諭大家共同來愛護臺灣,繼續打拼,故以金屬為媒材,呈現內心的感想。

俗語說:「不怕蕃薯落土爛,只期枝葉代代傳。」方卿利從臺灣經濟窮困,看到大家共同努力,政經成果民生樂利的結果,於是以此想法作為創作題材,象徵臺灣人適應能力,打拼努力的精神。得獎作品有蕃薯精雕細琢造形,加上以純金打造蕃薯枝葉,臺灣鄉土情韻。(待續)

您可能感興趣

發表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