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健煉
文:林健煉(經歷: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民眾日報發行人、新新聞社長兼總編輯)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核能短期是最乾淨、最經濟的發電,長期則是風險最大、環境成本最高昂的能源。
全球科技最發達的美國、前蘇聯及日本,都曾發生重大核事故。
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2021年9月22日報導,2020年初全球共有442座核電廠處於運行狀態,其中96座位於美國、58座位於法國、47座位於中國。
此外,2020年初全球仍有19個國家共54座核電廠在建中,計畫中的核電廠更還有119個。
只要是核電廠,就有潛在的事故風險與環境汙染可能~特別是全球幾百座核電廠日夜運作產生之核冷卻水的排放,才是世人最該重視的問題。
而遭核輻射污染的環境中,陸地最難清整,對農作物影響較大,惟因農作物屬循環生長,隨著時間的延續,輻射劑量會日漸衰微。
至於海洋汙染,則沒想像中嚴重,主要是海洋容積龐大,加上強大洋流的對接、自然氣候變遷的衝擊和循環蒸發,很快即稀釋輻射劑量。
像太平洋海水密度達1,030,000,000公噸/立方千米,海水容量約有7.3×10^14公噸,相當幾千兆公噸,有興趣的大大不妨自己算算。
若從實驗室的角度,只要有過核污染,輻射問題就不可能清零;但從現實面而言,整個地球到處都有自然與人工的輻射存在,簡單講就是「人間無淨土」;差別在於有無立即或過量的危害而已。
福島核事故已發生11年,也經過相當的清整,危害性已大幅減至可容許程度,這也是全球各國不再限制其食品進口的主因。
尤其,1.25億人口的日本,向來對食物藥物及生命安全的管控,比任何國家重視及嚴謹,日本國民不可能任其輕易縱放。
特別是在武肺疫情爆發前,2019年台灣赴日旅遊曾創下491萬人次新高,相當每3.5個出國旅客,就有一人去日本天天吃「和食」;如今還在扯「核食」、「福食」,根本就是政治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