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龍禧
文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佛教原不燒香、不燒金紙,也不供奉供品。但臺灣人佛、道不分的現象十分普遍,佛教只好跟進。可喜的是,簡化祭拜儀式已成趨勢。2014年8月臺北一年有600萬道教信徒參拜的行天宮,擲筊決定撤掉香爐和供桌,信眾只需雙手合十,虔誠以心香禮敬神明即可。

輔德陸建議要善用紫微斗數命盤瞭解自己。
此一大變革對部分信徒而言「不燒香怎麼拜拜?」衝擊很大,覺得若有所失,還是有人堅持將供品拿在手上參拜。有位道姑指出,臺灣民間信仰釋道儒分不清,雖然正統佛教不燒香,但民間求神拜佛時,總覺必須要有憑藉物,才能將需求上傳給神佛與天庭。香,便是發送訊息的天線。
環保人士倒是十分推崇行天宮的改革。認為「信仰要展現的是虔誠、慈悲、清靜、改變的心,而不是透過繁文縟節的儀式,把煩惱問題都丟給神明。」事實證明,少了裊裊香煙,仍可傳達心意;少了香爐與供桌的行天宮,如今依然是香火鼎盛。

彰化八卦山大佛可參拜也兼觀光遠近馳名。
這個歲末寒冬春節,臺北行天宮,正在進行祭解儀式,過去供品滿桌,香客摩肩接踵、舉香過頭的險象環生場面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禮敬。廟堂中殿依然滿是信眾,大家虔誠的雙手合十,跟隨師傅誦經、頂禮,氣氛顯得莊嚴祥和,前往收驚的人仍是很多。
位於萬華的龍山寺是臺灣二級古蹟,再加上剝皮寮、萬華夜市等觀光景點加持,已然是國際化的廟宇,特別是來自日本和中國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廟方雖未跟進撤香爐供桌,但不燒金紙卻已行之有年。廟方一方面簡化拜拜儀式,一方面也因應市場所需做調整。
因應工商業社會,男女之間的媒合越來越難,為滿足追求婚姻族群的需求,近年月下老人在信仰市場也越來越夯。舉凡七夕、情人節,都成為供奉月老廟宇的一大賣點,龍山寺的月老也不例外。此外,各大廟宇也會不時以做醮、擲筊比賽等活動來刺激消費。
「安太歲電子化,就像買保險一樣。」拜拜電子化,是近年最大的突破。廟宇唯恐喪失信眾群,紛紛開始往下扎根。網路時代,廟宇架設網站、臉書粉絲團已經很普遍。以日月潭文武廟為例,臉書粉絲團就有三、四萬人之多。點光明燈、安太歲都可以在電腦前面完成,跨海點燈、捐香油錢也非難事。

日月潭文武廟住持常收外幤捐款。
除了電子化大開方便門之外,近年在Q版神明公仔、電音三太子等,各文創紀念品,在改良陣頭的推波助瀾下,增加不少民間信仰的樂趣,也強化了神明的親和力。廟宇神明網上拜拜、電音三太子將陣頭與街舞結合,成為一種表演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臺灣電音三太子紅到美國。
在「塵世的付出,來世的福報─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捐獻現象」論文中,臺灣人最主要的捐獻對象是宗教團體,幾乎占一半資源。其原因不外是對社會及未來的不確定感,生活的空虛與疏離。神明是人心靈的反射,但一般人無法直接透視自己的內心,只好從信仰的層面著手。將拜拜視為一種健康的心靈活動。

廣告:打貓鵝肉亭
正如《關聖帝君覺世真經》言:「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正道的信仰不是迷信,而是一帖心靈良藥。俗話說:「有拜有保庇」,只要不過度迷信,信仰確實能增進人生活的力量。一年開始希望得到眾神庇護,拜神不需要捨近求遠。有句「道德平安、道德吉祥、道德生財」,這是信仰的最佳註解,也是人們衷心祝禱的心願。虔誠拜拜,心存善念,人人都可事事順心,洋洋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