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教影藝 » 藝文 » 陳昆乾之甲骨文 天然與原始藝術之美

陳昆乾之甲骨文 天然與原始藝術之美

by 邱筱凌
陳昆乾書寫招祥納福的宜春帖。

(記者鄭松維∕台北報導)由吳蓬著作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書法》介紹,中國的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要研究書法必先瞭解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甲骨文是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蔔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而今,甲骨文的書法藝術尚屬草創期,諸家所書作品雖有工穩古雅之趣,但甲骨文中特有的蒼樸古拙與方剛道峭之氣,尚未表達出來。

欣逢壬寅年春節,書法名家陳昆乾(方舟)以甲骨文書寫春聯餽贈親朋好友,為2022年博個好彩頭。曾擁有杏壇最年輕校長職位美譽的陳昆乾,在教育界服務長達43年之後榮退,即專心投入書法創作,他指出甲骨文的天然特質和原始藝術之美,招引了眾多愛好書法藝術人士的深嗜,紛紛用筆墨意趣來表現甲骨文的韻味,以重現傳統和現代書寫的完美組合。

方舟「福虎」甲骨文書法,其契精而字美。

方舟「福虎」甲骨文書法,其契精而字美。

陳昆乾開始寫書法,是自幼跟著兄長讀四書五經、習字開始的。從小師長就灌輸他們「字如其人」的觀念,從臨摹書法名家的筆觸開始,寫著寫著,陳昆乾就寫出興趣來,也漸漸獨樹一格。而開始用書法寫春聯祝福社會大眾,其實與多年安息主懷的前基督教論壇報社長暨前中國主日學協會執行長黃清一牧師的促成,有很大的關聯。

陳昆乾表示,甲骨文為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當代成熟的今文字或楷書即由商代文字漸漸演變而來的。書法界稱讚甲骨文,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2月4日農曆春節初四立春,也是民間習俗迎財神的大好日子,陳校長擺設家宴邀請詩人林煥彰、報社採訪主任廖武龍、攝影家呂良遠、博士候選人蔡志堅、畫家陳秀娟與不動產經紀人葉哲菁聚餐喝春酒,當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夥兒金門高粱已經喝得不少了,有正事就高談闊論正事,聊到沒正事時本該散了,而校長一時興起,端出筆墨即興揮毫,寫出了「福虎」的甲骨文宜春帖。

農曆初四迎財神,陳昆乾宴請藝文界人士喝春酒。

農曆初四迎財神,陳昆乾宴請藝文界人士喝春酒。

陳昆乾說,宜春帖是人們祈求招祥納福的物品,早期民間於立春日用色紙剪成「宜春」二字,張貼在門柱上,古籍記載立春日,大陸的湖南、湖北兩地百姓用彩色的綢布剪成燕子的形狀戴在頭上,並在家中貼上春帖,現在的春條、橫批乃源自宜春帖,只是名稱不同。「福虎」宜春帖則是虎年的應景之作,意謂家家戶戶「福虎生豐」,在新冠疫情嚴峻的時代趨吉避凶。

您可能感興趣

發表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