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訪論談 » 讀者投書 » 陳龍禧專欄 » 【陳龍禧專欄】誠心敬神過好年—談臺灣的拜拜文化(上)

【陳龍禧專欄】誠心敬神過好年—談臺灣的拜拜文化(上)

by 新視界 電子報A
廟宇撤掉香爐後這香煙裊裊已不復見。
陳龍禧

陳龍禧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前幾年春節年初,臺灣各大廟宇都出現信眾為搏好彩頭,搶頭香的熟悉畫面;還有老少大排長龍,要安太歲、點光明燈,摩肩接踵,好一幅熱鬧歡喜景象。可是壬寅年春節,因為防疫的關係,那場面只能想像了。但是,一顆敬天愛人虔誠的心,仍舊不會變。

拜拜貴在誠意不在香大。

拜拜貴在誠意不在香大。

拜拜,是深植臺灣民間的習俗與信仰;也是一種受市場牽動的經濟活動。隨著時代轉變,祭祀活動也不斷化繁為簡、推陳出新:有廟宇已經撤掉香爐、供桌,不再燒金紙,香煙裊裊已不復見;有的宮廟設臉書、揪粉絲團。廟宇的興衰、市場的需求或有更迭,但人們藉由一炷馨香傳達心願,祈求神明庇佑闔家平安、健康幸福的殷殷企盼卻始終沒改變。

據「臺灣宗教社會學」的發展調查,臺灣民間信仰,光是佛教與道教人口,就占半數以上。換句話說,有超過半數臺灣人在「新年頭舊年尾」從事拜拜、祭神活動,農曆12月24日送神,初四迎神;年初一到初五,即所謂「新正」,會虔誠到宮廟祭拜神明、點光明燈,並相信「有拜有保庇」,祈求新的一年能得到神明眷顧,庇佑一切平安。

升官發財、健康幸福是所有人的新年新希望。要如何敬神拜拜,臺灣農民曆有很好的教學。講究一點的對求財、求平安應該拜什麼神,是要有區分的。有一本「找神!拜對正廟有緣神」的書指出,神明理應無所不能,但一般人卻約定俗成地把神明做區分,讓祂們各擅勝場,各司其職。當然信奉天主、基督、伊斯蘭教的信徒,也是各有其神祇。

美國洛杉磯西來寺壯觀的山門。

美國洛杉磯西來寺壯觀的山門。

於是:「求平安」的人習慣拜天公玉皇大帝、保生大帝、媽祖;「求功名」則選擇拜文昌帝君、朱衣神君;「求財富」拜文財神比干或武財神關公及五路財神;「求姻緣」則要拜月下老人;「求子嗣」則非拜註生娘娘不可。各行各業也有不同的守護神:農業拜神農、漁業拜媽祖、建築業拜魯班、醫藥業拜華陀、文教業拜孔子。

筆者攝於北港朝天宮廟埕。

筆者攝於北港朝天宮廟埕。

臺北「紫微師範學苑」負責人輔德陸指出,每個人都可以依工作、個性以及紫微斗數中的命宮或福德宮,找到與自己最速配的「有緣神」。例如,文創產業,或從事各類文學創作、個性喜歡自由,不拘泥於現實、命宮或福德宮為文曲星的人,適合親近文曲、文昌、文殊菩薩等神祇。經商、貿易、有商業頭腦及實踐力、命宮或福德宮為武曲星者,則與關聖帝君、財神有緣。

廣告:打貓鵝肉亭

廣告:打貓鵝肉亭

臺灣是個移民社會,舉凡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等漢人信仰的神祇,也多是早年由唐山跨海來臺,但有些神明來臺後卻逐漸發展成龐大的新興教派,例如臺北「行天宮」崇拜關聖帝君恩主公即臺灣特色。此外,臺灣還有些特色廟宇,例如全臺灣唯一祭拜韓愈的屏東內埔「昌黎祠」;全臺灣唯一奉祀朱熹的嘉義北港「朱子公廟」等,可說臺灣人有逢廟必拜的習慣。

香火鼎盛的臺北行天宮。

香火鼎盛的臺北行天宮。

什麼時候拜什麼神,與每個人的生命歷程相關。參加學測、指考的考生必拜文昌帝君;每到考試季節,必然香火鼎盛。近年有些廟方還貼心的在案前擺放透明壓克力箱,供考生投放准考證影本。有意思的是,祭拜文昌帝君的供品各有其意涵:芹菜(勤)、水(文思泉湧)、蘿蔔(好彩頭)、蔥(聰明)、粽子(高中)、蒜(會算),無一不與增加考試的能力與運氣相關。

到了適婚年齡,單身者希望找伴侶、情侶希望結連理,都會參拜一下月老。拜月老得準備特殊的供品,鮮花,代表愛情;紅棗,象徵「早找到」;糖果,代表甜蜜;夾心餅,表示兩人同心;桃子,象徵桃花;女生還可以準備口紅、粉餅,以示增加魅力。拜註生娘娘則要準備瓜子、花生、核桃、棗子、桂圓(象徵「五子登科」);麵線、紅蛋(誕辰);鮮花(開花結果)等與生子、結果相關的供品。

您可能感興趣

發表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