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訪論談 » 讀者投書 » 陳龍禧專欄 » 【陳龍禧專欄】美國跨年必唱《Auld Lange Syne》歌曲故事

【陳龍禧專欄】美國跨年必唱《Auld Lange Syne》歌曲故事

by 新視界 電子報A
Home Free唱的跨年演唱《auld Lang Syne》很有水準。
陳龍禧

陳龍禧

/ 陳龍禧(資深媒體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旅居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廣告:無穹美食海陸餐 01

過兩天就除夕了,除夕守歲臺灣人看電視,綜藝節目只有唱些流行歌,很少有機會聽到傳統歌曲。美國人的跨年傳統必唱《Auld Lange Syne》,已經是人盡皆知,受美國文化影響,不少國家也跟進。

《auld Langsyne》日本名《蛍の光》。

《auld Langsyne》日本名《蛍の光》。

世界各國跨年名歌《Auld Lange Syne》是蘇格蘭古曲。這首歌傳到日本後,歌手兼作詞家稻垣千穎,用相同旋律填寫歌詞,最早歌名是《螢》,但因「螢」字不屬於日文常用漢字,後來改為《蛍の光》。1881年這首歌成為日本小學歌唱教材,後來傳到臺灣和中國都改名為《驪歌》。由於歌詞有軍國主義痕跡,戰後文部省重新改訂歌詞;中國共產黨也將歌名改為《友誼地久天長》。

世界各國跨年名歌、蘇格蘭古曲《auld Lange Syne》,傳到中國和台灣後改成《驪歌》,由於歌詞有軍國主義痕跡,戰後中國共產黨將歌名改為《友誼地久天長》。

世界各國跨年名歌、蘇格蘭古曲《auld Lange Syne》,傳到中國和台灣後改成《驪歌》,由於歌詞有軍國主義痕跡,戰後中國共產黨將歌名改為《友誼地久天長》。

《Auld Lange Syne》曾獲多部電影引用。在《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是主題歌、1946年Frank Russell Capra導演《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片尾眾人合唱此曲,電影漸漸落幕;韓國臨時政府1919至48年用此曲當國歌曲調。《末代皇帝》電影送別蘇格蘭老師,在天津碼頭演奏這首歌;1997年英軍撤離香港、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在BBC「逍遙音樂會」的最後一夜,音樂會正式部分結束後,觀眾自發地合唱這首歌。

《Auld Lange Syne》在東方國家,1946年至1949年,北朝鮮也用曲調及歌詞當國歌「直到東海水枯,白頭山岩石朽爛,天保佑我疆土!願我國家萬歲。華麗江山三千里,無窮花遍野盛開。大韓人誓死衛國。願韓國屹立萬代!」在日本、臺灣和中國,唱這首歌意味著離別。儘管如此,離別並不是結束,而是下一次相聚的開始,來日再重逢。

《auld Langsyne》是臺灣學生畢業《驪歌》

《auld Langsyne》是臺灣學生畢業《驪歌》

《Auld Lang Syne》傳到中國,用《驪歌》當歌名。首版本由華文憲寫的歌詞莊重文雅,呼應民國初期的戰爭背景。首段歌詞「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毋忘所訓,謹遵所囑…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切莫踟躇,矢志復興民族。」第二段「懷昔敘首,朝夕同堂,親愛兮未能忘;今朝隔別,天各一方,山高兮水又長…何時相見,相見兮在何方。」從歌詞「指戈長白山麓」、「矢志復興民族」等詞句,顯示這首歌當年是有勵志青年、復興民族的意義。

第二版本《驪歌》由白慕如填詞,就比較白話,但仍有教誨之意。「朋友朋友 深情牽手 今朝將分西東 回憶往事 甜蜜無數 友誼常記心中 堅定信心 掌握自己 開創錦繡前程 人生風雨 事事學習 包容體諒尊重」。第三版本歌詞忠實反映原作的「友誼」、「懷念」之意,平易近人,情感直率「我們今天 就要分離 從此遠隔東西 茫茫人海 真情難覓 願有緣再相聚 願你珍重 願你努力 願你出人頭地 今夕分離 何日重聚 難捨離情依依」。這版本已轉為畢業歌,以「友誼常記心中」、「開創錦繡前程」為念。

不同人演唱這歌有不同的唱法。《Auld Lang Syne》本身的格調並沒有中文版那樣感傷,它作器樂演奏也經常在各種演出場合出現,比較常見的一種是蘇格蘭風笛。但在現代條件下,蘇格蘭風笛演奏雖然能表現出傳統的滄桑,但有時略顯嘈雜。而交響樂團的演奏,甚至是小提琴的獨奏,反而更能凸顯這首樂曲的特色。它的旋律有時被歌曲引用或部分引用,當成副歌或者間奏。1991年底「小虎隊」告別專輯《再見》,第二主打歌《放心去飛》即選用當主旋律作為間奏,烘托出離別的氣氛。

180年前出版的詩集為《auld Lang Syne》配的插畫。

180年前出版的詩集為《auld Lang Syne》配的插畫。

在西方文化,歲末尾聲和新年開端,似乎是很值得慶祝的事情。1929年12月31日跨年夜,有「新年先生」之稱的 Guy Lombardo(倫巴多),開始在美國廣播元旦前夜特別節目首播《Auld Lang Syne》,電視出現後、1970年代中期,倫巴多和他的樂隊又把節目移到電視上,一直到1976年依然稱霸美國的元旦前夜,也順利將《Auld Lang Syne》唱成了美國新年之歌。

倫巴多通過廣播和電視,成功將《Auld Lang Syne》從一首歌懷舊歌曲變成一種傳統。因爲美國影視文化在全球不斷擴大影響力,這項傳統漸漸成了世界傳統的一部分,哪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歌詞真正的意義與來源,歌聲仍遍布全球每個國家的新年夜。

您可能感興趣

發表留言 Leave a Comment